汉语中有“一衣带水”一词,意思是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不知道是哪位高人最先用来形容中日地理位置关系的,因其贴切而浪漫,大家都常用,甚至都快成了专用词了!如果首次使用者是在没有现代精准地图的时代,那么此人简直就是上帝视角了吧!
不过中日之间关系十分复杂,既有文化上的相近,又有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甚至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甚至相左;既有古代近两千年间的友好往来,又有一百多年来的兵戎相见反目成仇,而且这种民族仇恨影响至今。
中日建交时的周恩来、毛泽东、田中角荣中日建交时的周恩来、毛泽东、田中角荣
中日建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在政治上、意识形态上两国还存在着不少分歧,但在经济上积极合作互补互惠,两个民族不仅大大地增进了相互了解、消除了误会,而且在文化方面也增加了很多认同感。
中日殡葬文化方面的交流可能和我与葛千松先生的一次聊天有关。虽然早在三十年前葛总就以龙华殡仪馆馆长的身份到日本的葬仪社进修,虽然日方也曾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组团到上海参加过中国的殡葬活动,但都是局部的、断断续续的。
2010年玫瑰园高管访问福寿园2010年玫瑰园高管访问福寿园
十年前的2010年初,我和葛千松先生聊天,葛总说:“日本的殡做得尽善尽美世界第一,但葬做得不太理想,没什么像样的公墓”。我基本上同意葛总的意见,但告诉葛总,日本的葬做得总体上很差,不过还是有几个很美的园子的。我给葛总看了日本玫瑰园的照片,葛总当场和我约定,樱花盛开的时候到日本去看玫瑰园。
2010年春天福寿园高管首次参观玫瑰园2010年春天福寿园高管首次参观玫瑰园
2010年樱花盛开的时候,葛千松先生如约而至。不仅葛总,福寿园的王计生总裁、伊华、邬亦波、王琼等十来名高管(非福寿园人士只有时任石门峰陵园总经理的汤佰明先生)倾巢出动,正式开启了中日殡葬文化的友好交流。从此,作为节地葬和生态葬典范的日本玫瑰园在中国殡葬界开始悄悄地产生影响。
福寿园高管访问北海道村本纪念集团福寿园高管访问北海道村本纪念集团
福寿园高管第二次倾巢出动是5年后的2015年1月下旬的北海道札幌之旅。上次的主题是“葬”,这次的主题是“殡”。福寿园高管们参观了日本最先进的、以小型家庭式葬礼闻名的村本纪念集团,为日后正式展开殡仪服务开阔了视野。任何耕耘都不会白费,3年之后福寿园与村本纪念集团结为战略合作伙伴。
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日本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墓葬。日本各地有很多“古坟”,大都是皇族等达官贵人的坟墓。虽然规模比不上中国的皇陵、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但也还是传承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造的颇有王气。至于古代老百姓的坟墓,十几年前我为了考取“日本墓葬主管”的资质通读了两大本墓葬方面的专著,可还是拿到资质后很快就忘了内容。
日本历史上在很长一段时期佛教的势力很大。似乎是政府管理国民的现实生活,寺庙管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死后的世界。所以即使是生前信神道(日本的本土宗教)的日本人,葬礼也都采用佛教式葬礼。1948年之前日本人的墓地,基本上是:佛教徒的墓地在寺院的后院,非佛教徒的墓地在自家的土地上---说白了就是散埋乱葬。
日本过去也是散埋乱葬日本过去也是散埋乱葬
1945年日本战败,在美国人的主导下开始了民主与法制。1948年日本颁布了《关于墓地、埋葬等的法律》(简称墓地埋葬法),七十多年来几乎就没有什么大的改动,其中很多内容都早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情况(比如没有关于生态葬的规定)。但因毕竟有法可依,所以从来也没出什么大的乱子。
日本的墓地除了没有法律的时代留下来的祖墓(您去日本旅游时看到的住宅旁的墓地便是),公墓大致可分为公营和私营两大部分。公营公墓只提供墓地(带有公益色彩、价格便宜、因数量少所以采取抽签法)不负责搭建墓碑(人们可以委托民营墓碑公司按照公墓的规则搭建);抽不到公营墓地的就购买民营墓地,随行就市,有便宜的也有贵的。
工作时间:8:00 - 16:30
使用年限:永久
预约保障:签约价低于官方公开价
北京殡葬服务网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链接 :
https://bjbzfw.cn/xmgl/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