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其本质来说,文化就是某一领域的一整套价值认知系统。它表现为三类形态:其一,观念形态。即人们的知识、规范、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它作为所谓“传统”储存在各民族人民的头脑里,沉积在人们的下意识中,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是否具有合理性的“裁判长”,也正是这一观念沉积的相同使人们之间的行为达成了一致性。其二,操作形态(或活动形态)。即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庆典、工作学习、日常交往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态度、程序等。它们是“观念”。在行为中的定型,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又通常被理解为“行为模式”。如使用筷子、旅游、礼貌、过年活动等。其三,实物形态。即人们根据一定的观念和一定的操作而创造出来的实物,透过这些物体,我们也看到了一种文化,如书籍、房屋、服饰、筷子和刀叉等。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可以通过这些可感知的、有形的物质形态译读出来。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简言之,价值观念即人们认定什么是“有意义”而什么又“没有意义”,如节假日是出去玩好,还是在家睡觉好;思维方式则是“如何认定”意义或非意义,如怎样使用一个月的收入最科学,出去玩时走什么路线具有最高的效率等。人们的各类活动和实物创造都要受到它们的认可,并在它们的指导下进行。
殡葬文化就是人们在殡葬的观念、殡葬的操作和殡葬的实物中所表现出来的一整套价值认知系统。比如:在殡葬观念方面,中国人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极深,其中又以儒家尤甚。儒家殡葬文化的纲领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并将治丧视为孝子履行“孝道”的一个环节。中国人极少直言死,多称“仙去”、“归去”、“作古”、“功德圆满”之类。这些词在挽联中使用频率尤高。它们留下了道教和佛家的痕迹,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看法。
在殡葬操作方面。祭奠用白色(如祭幛、丧服);民间对先人灵枢或牌位瞌头,或亲朋街邻绕灵三周以示告别;追悼会(旧称辞灵仪式),类似于为死者“出远门”送行,办一个“欢送会”;治丧期间大放鞭炮,意在热闹,并冲淡压抑和恐怖气氛;出殡时掉破一个碗,是示意“打发”死者出门,以免其再来纠缠生者,或说是送一个碗给死者到阴间去吃饭等。
工作时间:8:00 - 16:30
使用年限:永久
预约保障:签约价低于官方公开价
北京殡葬服务网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链接 :
https://bjbzfw.cn/bzcs/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