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不少学者探寻过这个问题。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上古时期是没有埋葬这一丧俗的,人死后把尸体丢弃在荒野沟壑中就算了。后来人们发现,丢弃在荒野里的尸体,常被野兽吞食、苍蝇叮咬等。于是觉得这种安葬方式不合乎人情,大家于心不忍,才把尸体就地掩埋,于是就有了把尸体埋葬入土的葬俗。
同样的观点在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孟冬纪》中也有记载,书中认为:“孝子之重其亲也,慈亲之爱其子也。病于肌骨,性也。所重所爱,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也,故有葬死之义。葬也者,藏也。”其大意是上古不掩埋尸体的葬法不合乎人情,所以人们就采用埋葬的方式安葬逝者,从而有了传统的土葬。
而集古典哲学文化之大成的《易经》则这样认为,说上古时期已经有了埋葬的习俗,只不过比较简单而已。人们埋葬死者的方式,就是挖个土坑把尸体放进去,上面用柴草加以掩埋,没有专一用来埋葬的工具,也不起坟堆,同时还认为上古时期没有丧礼习俗,这种说法似乎与吕不韦等人的观点相矛盾。
事实上孟子的观点与《周易》所言的土葬并非矛盾关系。孟子等人的言论,说的是土葬的起源问题。而《周易》记载的事实,是土葬形成初期的事情。据考古学家发现,大约在距今27000年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早已有了土葬的风俗。在山顶洞墓葬里,有三个完整的头骨(一男二女)和其他一些人骨,显然这是当时有意安葬在洞里并加以掩埋的。
在这些人骨周围散布着赤铁矿粉,在女性头骨外的泥土里,发现有七颗经过磨钻、制作精美的穿孔小石珠。石珠表面均用赤铁矿粉染成红色,据专家推测,这极有可能是女性的装饰品。此外还有燧石石器和穿孔的兽牙等物,根据这类墓葬遗存和随葬品的情况,许多学者认为,这种墓葬方式与传统灵魂观念和原始巫术有关。红色极有可能象征着鲜血和生命,以希望死者能够复生进而继续存活;或者表示人没有死亡,只是长眠而已;亦或是希望死者的亡魂到另一个世界后能够继续生存等等。
从周口店人遗存的墓葬遗迹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人世间外有另一个世界存在的观念,同时也有了人的灵魂与肉体分离的观念,因此原始朴素的丧葬习俗得以产生,并希望去世的人在另一个世界中能和阳世的人一样生活。
人类进入新时期时代后,灵魂不灭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在半坡人小孩的墓葬里,用作盖子的钵或盆的底部都有人工打制的小孔,而这个小孔的用途就是让死去小孩的灵魂通过得以与亲人相见,正是在这一个时期,土葬这种安葬方式得以扩大。
在距今7000年至8000左右的山东北辛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陕西老官台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墓葬礼,墓穴是简单的土坑式,而且当时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墓地,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使用葬具装殓死者土葬的习俗。如半坡和庙底沟类型遗址的瓮棺、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木椁和江苏灌云大伊山遗址的石棺,多有葬具棺椁的存在。
新石器时代土葬的随葬品,多为死者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生产用具。诸如在男性的坟墓中,多有石刀、石斧等,而在女性坟墓中多有纺轮、骨器等,墓穴里随葬品的分类,反映了当时生产的分工。随葬的生活用具主要有炊煮盛食用的釜、鬲、罐盆等陶器;有的墓穴里甚至有了权威的象征物随葬,如大汶口墓地的獐牙钩形器、玉铲,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M45的蚌壳摆塑的龙虎等。
这种现象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都与已死的占有者一起殉葬到坟墓中,以便他在幽冥中能继续使用。”这表明最迟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们已开始为死者准备死后生活的场所和用具,并用一定的丧葬礼俗,把死者的亡魂引到它应该去的地方。这些象征着权威的随葬品,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灵魂、祖灵、祖先的崇拜的观念。
工作时间:8:00 - 16:30
使用年限:永久
预约保障:签约价低于官方公开价
北京殡葬服务网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链接 :
https://bjbzfw.cn/bzcs/1196.html